導讀: 本世紀以來,自動化儀表產業經濟運行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呈現出快速發展的態勢,經濟指標不斷創新高,自主創新能力不斷增強,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自動化儀表產品市場占有率不斷提高,在重大工程項目中的應用不斷取得突破。
構建比較好的網絡環境,建立相應的網絡架構。有了這些堅實的基礎,并在裝備化的基礎上實現數字化,在規范化的基礎上實現信息化,真正實現裝備之間的信息流通,為企業生產過程的信息化打下堅實的基礎。
生產過程信息化
自動化儀表行業兩化融合的核心和基礎是生產過程的兩化融合。構建以生產過程為基礎的信息系統即實現生產過程信息化并建立生產制造執行系統(MES)是行業兩化融合提升的關鍵點和突破口。
自動化儀表行業很多企業過分強調企業資源管理系統(ERP)在企業信息化中的作用,忽視了底層設備的基礎信息采集,導致生產過程的信息化成為兩化融合的一個非常薄弱的環節。有些生產環節甚至還是手工生產,這些都直接導致生產制造過程的“可信息化程度”低,信息系統無法直接從工序和設備自動獲取信息,因此行業要積極推進生產過程信息化。生產過程信息化作為行業兩化融合提升的關鍵環節,其水平的高低,將直接關系企業兩化融合推進的深度。分析樣本企業數據,可以發現,生產制造信息化程度高的,其產品設計和生產制造集成水平、管理與控制集成水平和產供銷集成水平相應程度會較高。
在生產過程信息化的基礎上,在生產過程各環節實施和應用MES等信息化支持系統和平臺,即建立MES,可以使底層生產的實時信息和上層企業資源管理的各類信息貫通和融合。
自動化儀表行業多為中小型生產企業,產值規模總體不高,信息化投入資金有限,因此對MES的性價比,尤其是價格非常敏感。現有制造執行系統功能全,價格高,二次開發工作量大,大部分自動化儀表企業很難承受。因此,應研發適用于中小型制造企業的MES,或者嘗試在原ERP系統的基礎上,擴展生產過程管理模塊,涵蓋MES功能。
生產模式現代化
自動化儀表行業是典型的機電一體行業,國內大部分企業存在產品可靠性不高、效益較低和交貨期較長等問題。為了保證產品質量,提高生產效率,企業需要在生產過程信息化的基礎上建立現代生產管理模式。
企業要采用先進的生產工藝,按訂單進行生產,在生產過程中保證質量,而不是依靠最終檢驗,并要依靠質保體系提升可靠性,質量可追溯,要以“無縫連接”的裝備化水平消除隨意性,最終保證產品質量。另外,企業還要依靠信息化生產管理系統調度和管理生產,減少在制品,保證生產節拍和均衡性,實現零庫存或極限庫存,提高生產效益,增強企業競爭力。